Saturday, December 19, 2009

那流逝的日子(2006)

與福花的學姐攝於桂苑

這條路還要走二年!

還有二年就畢業了!

初冬的梅園總是一片蕭瑟!

這是華中師大校園

放下功課壓力, 大家擺個款吧!


我們擺得還不差吧?

2006重逛武大校園

偷得浮生半日閒

啊, 這是銀杏葉呢!

難忘的一餐, 到南樓包餃子, 還有排骨蓮藕湯!

武漢大學宿舍


武大校園大, 走累了, 歇一歇!

剛到武漢幾天, 逛武漢大學校園.

黄鹤楼和歸元寺

归元寺

归元寺属曹洞宗,又称归元禅寺,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位于汉阳城内翠微路上。归元寺与宝通禅寺、溪莲寺、正觉寺今称为武汉佛教的四大丛林。




歸元寺



擊鐘祈福

黄鹤楼

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,它雄踞长江之滨,蛇山之首,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,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,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,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 处,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。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,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。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,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 诗词、文赋、楹联、匾额、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,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,素来享有“天下绝景”和“天下江山第一楼”的美誉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”,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“江城”的美誉。

漢江路步行街

自由萬歲!


中間是我們的同學劉芳

有話好說, 不要吵架!

老板, 來一碗熱干麵!

漢江路步行街

江汉路位于汉口江岸与江汉两区之间,东南起自沿江大道的武汉关,向西北延伸,穿中山大道,至解放大道。沿路与黄陂街、洞庭街、鄱阳街、花楼街、江汉一、二、三路、铭新街、吉庆街等垂直相交,全长1550米。
江汉路始名于20世纪30年代,曾有“车马如梭人似织,夜深歌吹未曾休”的诗句来形容它,也有“小香港”的提法。在此,还可见30年代遗留下来的西洋建 筑,曾是有名的商业门点集中区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现在成为汉口最繁华的区域之一,人流量大,店铺达400余家,其中有经营特色的专业店和老字号90多 家,近30个行业。老字号的包括解放前繁盛一时的人民饭店,璇宫饭店,孙中山亲笔所书“精益求精”店名的精益眼镜店,为抵制日货而开的国货百货大楼,现名 中心百货大楼,专卖洋钟表的亨达利钟表店,冠生园、华康副食、滋美食品厂,武汉中药店,四季美汤包馆。
江汉路于2000年2月底开始改建为步行街,完工后,其景致更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繁华。
与江汉路垂直的中山大道,为武汉市内交通的主干道,道宽虽不及新修的建设大道、武昌的中北路等,但为汉口片的商业区,两旁店铺林立,老建筑如中国银行、水 塔、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、国民政府大楼等,经99年迎国庆50周年庆典,将自儿童图书馆到六渡桥段道路拓宽,建筑在保留原风格的情况下,修缮一新,使这 条老马路给人一种现代的气派之感。

漢口江灘



身後就是長江了

武漢古琴台


伯牙與鍾子期
伯牙彈琴

華中師大菊花展(2005)

花展結束就可挑一盆回去, 才人民幣五元呢!

老師帶著幼稚園的小朋友賞花花展結束, 一盆盆花大拍賣!
我看菊花多嫵媚, 菊花看我應如是!
好美的菊花!
好不容易才等到這一刻!
華中師大一年一度菊花展

戶部巷





熱干麵
燕皮餛飩




戶部巷入口處

戶部巷--武漢早點“第一街”

戶部巷位於武昌自由路,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,其繁華的早點攤群20年經久不衰。清朝時候,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。

武漢人將用早點,稱為“過早”。這最初來自了清代的一首《漢口竹子枝詞》。後在別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,被武漢人隨意而隆重的提升“過年”般“過”的位置。以“小吃”聞名的戶部巷,就是武漢最有名的“早點一條巷”。

小巷入口處,銘刻著武漢市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:“漢味早點米當先,戶部巷裏快熱鮮”,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,上方是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風格題寫的:“漢味早點第一巷”。

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,樓上是住家,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。這裡的早點夠老,夠味道。有石婆婆的熱幹面、徐嫂子的鮮魚糊湯粉、陳家的牛肉麵、高氏夫婦的稀飯和煎餅、萬氏夫婦的米酒等30多種特色小吃,較好地保留了武漢飲食文化的特色。

戶部巷歷史:

20世紀40年代,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謝氏面窩在戶部巷安家落戶,因其品種多、味道美,享譽三鎮。解放初期,餐飲業進入合作化,謝氏面窩被國營餐館“收編”,名聲漸漸沉寂。

20世紀70年代,有人在戶部巷做早點養家糊口,從而有了石婆婆熱幹面、陳氏紅油牛肉麵等眾多名小吃。

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,中華路臨江一帶是武漢多條公交車輛的起點站、終點站,客運輪渡碼頭集中,搭乘輪渡過江上班的市民多,戶部巷逐漸成為這些上班族“過早”的聚集地。1990年,謝氏面窩傳人重操舊業,恢復傳統的製作方法和經營方式,重新在戶部巷安家。

這是戶部巷興盛的起點。從此,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,一有機會,隔江隔水也要來此“過早”,一條長不過150米、寬不過3米的小巷,每天有千把人光顧,終年生意興隆。

2003年,武昌區政府將其打造成漢味早點第一巷,通過倣古改造,這裡的建築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。並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、3米高的漢味早點文化墻。

戶部巷小吃已經成為漢味早點的代名詞,現有“早嘗戶部巷,夜吃吉慶街”之說。

剛到武漢, 潔妮和真麗帶我到有名的戶部巷, 真是名不虛傳, 尤其是燕皮餛飩及熱干麵。